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血防工作动态

时间:2005-10-10

浏览量:2554

200518月份

全国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200518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总体较去年同期下降,局部地区上升,以散在性发病为主,突发疫情次数、强度与去年同期相当,流动传染源(人、畜)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有所增加。

      一、疫情概况

      截至828,全国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347例,其中确诊277例,临床诊断70例。报告血吸虫病突发疫情6起、病例55例。

     1、时间分布

     今年首例急性血吸虫病报告时间为430430610疫情平稳,随后进入急性血吸虫病高发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现发病高峰,其中810一日报告34例,8月下旬开始呈下降趋势(见图1

 

 

 

 

 

 

 

 

 

 

 

 

 

 

 

 

 

全国18月份急性血吸虫病日报告情况

 

      从全国急性血吸虫病报告病例的周分布来看,2005年周报告疫情走势与去年同期相近,而近2周报告病例数显著下降,分

别较2004年同期下降了54.1%和67.1%(见图2)。

 

 

 

 

 

 

 

 

 

 

 

 

 

 

 

 

 

 

2  2004年和2005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周报告病例分布

 

     2、地区分布

     各省报告病例数依次是湖北省122例(35.2%),安徽省66例(19.0%),江西省65例(18.7%),湖南省36例(10.4%),四川省32例(9.2%),云南省14例(4.0%),江苏省7例(2.0%),广东省2(0.6%),浙江省、广西自治区和河南省各1(共占0.9)。广东、浙江、广西和河南均为输入性病例。

     不同类型疫区分布为:未控制区309例(89.0%);传播控制地区18例(5.2%);传播阻断地区19例(5.5%),其中包括5例输入性病例;非疫区1例(0.3%),为输入性病例。

     3、年龄与性别分布

     急性血吸虫病例集中分布在718岁和3050岁年龄组,分别占39.8%30.2%2030岁年龄组、50岁以上年龄组及7岁以下年龄组报告病例所占比例均未超过15%。男、女性别比值为2.9

     4、职业分布与接触疫水方式

     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0.3%39.5% ,其次为幼儿占6.9%,渔民占6.3%

     接触疫水方式:玩水游泳感染136例(39.2%);捕鱼捞虾感染66例(19.0%);农业生产感染84例(24.2%);放牧与割草感染22例(6.3%);抗洪救灾感染3例(0.9%);洗涮生活用品感染6例(1.7%);洗手、脚感染10例(2.9%);其他感染20例(5.8%)。

     5、突发疫情

     共报告血吸虫病突发疫情6起,其中湖北省5起(42例),四川省1起(13例),报告病例共计55例,占急性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总数的15.8%。突发疫情发生地分别为湖北省江陵县(5例)、四川省喜德县(13例)、湖北省阳新县(5例)、湖北省仙桃市(26例)、湖北省蕲春县(1例)、湖北省公安县(5例)。感染方式主要是农民生产作业接触疫水(53.7%)和学生游泳戏水(31.5%)

      突发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和卫生、血防部门十分重视,立即启动了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未发生病例死亡和继发感染病例。同时,各地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灭螺灭蚴、扩大化疗等综合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6、诊断与报告情况

      347例报告病例中,273例(78.9%)由疾控中心或血防机构报告,74例(21.3%)由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报告。发病日期与诊断日期相隔时间平均为12天,最长的55天。

      全部报告病例中,当天报告的239例,第二天报告的56例,间隔2天以上报告的52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血吸虫病诊断后需在24小时内报告,即当日报告和第二天报告均为符合要求。因此,295例为按时报告(占85.0%),52例延迟报告(占15.0%),平均延迟3天,延迟时间最长的为14天。

      6起突发疫情中,4起通过网络直报,2起通过其他途径报告。《血吸虫病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规定突发疫情需在2小时内报告,因此,按时报告仅1起,5起延迟报告,最长的延迟16天。

      二、疫情特点

     1、急性血吸虫病发病数下降

     截止828,全国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347例,与去年同期(430例)相比下降了19.3%。江苏省下降了61.1%,四川省下降43.85%,安徽省下降41.6%,湖南省下降25.0%,江西省下降18.8%,云南省下降6.7%,湖北省上升了22.1%。

     2、急性血吸虫病以散在性感染为主

     共报告散发病例29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2%;其中湖区5259例,占散发病例数的88.7%,可见急性血吸虫病散发病例多发生在湖区。

     3、突发疫情次数较去年略有增加

今年报告血吸虫病突发疫情6起,比去年同期增加1起,其中4起发生在长江流域未控制地区,2起发生在传播阻断地区。从发病强度来看,126例,113,其余均在5例或5例以内,与去年相当。

     4、流动人口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比例有所增加

     2005年发生输入性病例14例(江苏省5例,湖南、安徽、广东省各2例,浙江省、广西自治区和河南省各1例),较去年同期(6例)明显上升。发现输入性病例的地方除河南省为非流行省无钉螺分布外,大多属于传播阻断地区,这些地区近年来时有钉螺发现,传染源的流动给这些地区造成很大的威胁。

      5、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回升迹象明显

      今年来传播阻断地区发生突发疫情2起、14例急性血吸虫病,四川省喜德县1起、13例,湖北省蕲春县1起、3例,提示这一类地区的部分地方疫情回升已很严重。

      6、延误诊断与延误报告问题突出

      分析显示,急性血吸虫病报告病例从发病到诊断平均间隔时间近2周,最长达55天,突发疫情延迟报告的现象更为突出。延误诊断多发生在乡村和城市医疗机构,主要是对血吸虫病诊治业务不熟悉,对血吸虫病不了解,由此既延误了患者的病情,又增加了患者的诊治费用。延误报告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报病意识不强。

      三、疫情现状原因分析

     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趋势,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党和政府增加了对血防工作投入,加大了防治力度,使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网络直报的实行,增加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有利于早期发现和控制疫情。

     但局部地区突发疫情连续发生,个别传播阻断地区发生突发疫情,暴露出部分地方的血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易感环境灭螺灭蚴工作不扎实、灭光钉螺后的地区对螺情监测力度不够、健康教育形式单调、家畜血防措施不到位、疫情报告和处置不及时、防治力量与防治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等,亟待认真加以解决。

     四、流行趋势分析

     根据当前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特点,结合血防工作形势与进展,预计2005年下半年急性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可能有以下特征:

     1、长江流域的江洲湖滩地区仍然是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特别是发生突发疫情的重点地区;

     2、急性血吸虫病的高危人群仍主要为务农的农民和戏水的中小学生;

     3、流动人口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的比例可能继续增大,需加关注;

     4、由于2004年在8月份和9月下旬各出现了一个发病高峰,虽然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呈下降趋势,但须防止9月份发病回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加强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将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各地要对当前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形势作一次分析与评估,对突发疫情危险因素进行排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

     2、认真贯彻实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针对湖区和山区急性感染的不同高峰期,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的准备工作;

     3、及时开展查灭螺和灭蚴工作,降低易感地带的感染威胁,传播阻断地区要加大螺情监测力度;

     4、高度重视控制传染源,特别是要加强家畜和渔船民的粪便管理;

     5、切实加强对居民、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疫区中小学生返校后,要对他们进行一次是否接触疫水的摸底调查,对已接触疫水的中小学生应给予预防服药,急性血吸虫病高发期间,要做好高危人群的病情监测;

     6、要加强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监测与管理,加强省际间的疫情通报,发现输入性病例的地方,当地血防机构必须向相关地方的血防机构及时通报疫情信息;

     7、大力加强对医务人员血吸虫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血吸虫病诊疗水平。

     8、加强信息管理和疫情报告,逐步改善基层的疫情报告条件,及时跟踪疫情动态,预测急性血吸虫病发病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7号,邮编:100050

     电话:010-83163341(传真),010-631866552327

     电子信箱:XUEFANGDT@126.com

     发行范围: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及成员;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有关学会、各有关单位;血吸虫病流行区县以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血吸虫病防治所、站。

     电子版:  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重大疾病专题/血吸虫病防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