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5-10
浏览量:3287
获2000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获奖者:周红宁 卢勇荣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1996年至1999年,对云南省大劣按蚊生态习性,地理分布与传疟作用进行研究, 证实了大劣按蚊主要分布于北纬24°以南的森林边境地区22个县(市)。综合地理分布, 种群数量,嗜血趋势性,季节消长,平均预期限寿命,攻击行为,自然腺感染率等材料首次证实了大劣按蚊是北纬24°以南,海拔
云南疟疾是由多种媒介组成的复合媒介传播的流行区。目前对平坝区,河谷地带以及中低疟区的媒介已相继调查清楚,并掌握了较完整技术材料,但由于山区和半山区森林地带的传疟媒介,特别是云南省边境森林蚊媒尚未系统研究。 在此项研究开始之前,大劣按蚊就已确认为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重要传疟媒介之一,从前人调查的材料发现该蚊在云南分布较广,但种种原因使得大劣按蚊研究进展不大。1996年,向WHO/TDR和云南省卫生厅申请进行云南省大劣按蚊传疟作用调查。我们根据国内外大劣按蚊最新研究成果和结合云南蚊媒特点,制订出了一套现场研究大劣按蚊的新方法(根据其孳生习性、活动特点、栖息习性等进行人诱),从而大量地捕获到了此蚊并于1996年8月解剖到了腺阳性子孢子,1997-1999年,云南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又对此立项资助(
1、地理分布:大劣按蚊主要分布于北纬24°以南的森林地区即:盈江、陇川、瑞丽、畹町、潞西、 镇康、昌宁、永德、耿马、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勐海、景洪、勐腊、江城、禄春、金平、河口、马关、麻粟坡等到县(市)。
2、生态习性:自1996年6月至1997年5月的调查:村内,共捕获21种按蚊,其中优势种为:多斑按蚊(27.43%),微小按蚊24.15%),中华按蚊( 19.26%),美彩按蚊(7.91%),大省按蚊(6%)。野外,共捕到7种按蚊, 即: 大劣按蚊( 51.87%),多斑按蚊(13%),微小按蚊(12.47%),中华按蚊(12.29)等。7月至10 月是大劣按蚊的成蚊密度高峰期,其中以8月为最高峰,幼虫刻度高峰出现于7月至9月。 从嗜血趋性来看,人牛比例为21.5:3,说明偏嗜人血,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20:00至21:30′之间,预期平均寿命5-8月较高,此外,该蚊对气候,气味,不同高度有一定的选择性。
3、传疟作用:经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大劣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曲线相吻合,特别是6月至9月,微小按蚊每月仅为1.75只/人夜(野外观察点),而大劣按蚊却达到20.8只/人夜(野外观察点);发现1只腺阳性子孢子疟蚊,感染率为0.29%;当地居民行为观察发现与大劣按蚊叮人活动高峰时间相吻合。
传疟媒介的判定一直是疟疾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工作之一, 而要判定媒介就必然先对它生态学习性、传疟作用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分析或找出它与疟疾的关系。但现今所有传疟媒介中最难研究的蚊媒要数大劣按蚊, 一方面它是一个至少包含了7个亲缘种的复合团,从现研究动态看, 各亲缘种虽然形态极为相似,但它们的生态学习性和传疟作都不尽一样,另外,该蚊属于典型的野栖性蚊种,带来了捕捉方面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在此项研究之前,许多专家学者都未能弄清该蚊的情况。
本项研究成果创新之处和所具有的先进性在于首先改变了以往捕捉大劣按蚊的方法:根据该蚊的孳生习性,嗜血习性,栖息特点以及当地气候,季节并结合传统的人工诱捕方法,使得在观察点上,6-9月我们平均捕捉大劣按蚊达到了20.8只/人夜,此捕获量远超过国内外大劣按蚊捕捉数。这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该成果首次证实了大劣按蚊是云南省北纬24°以南海拔1000以下热带森林与次生林地带的传疟媒介之一, 也是首次成功系统的研究了该蚊生态习性并发现了该蚊在一些生态习性方面与海南省等地的大劣按蚊有所不同( 如夜间活动规律和云南大劣按蚊出现的比较早等)。
以此研究成果为基础, 对进一步研究森林蚊媒和评估该蚊的传疟作用大小及其制订出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了保证和依据。该成果研究过程中, 目前已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说明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