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5-09
浏览量:3188
1981、1984、1988~1990及1992 ID50分别为170、132、125及110nmo1/L;ID95依次为1000,740、707及576nmo1/L。1984、1988~1990及1992测得的ID50分别较1981年下降22.3%(P<0.05)、26.4%(P<0.05)及35.3%(P<0.01);ID95依次下降26.0%(P<0.05)、29.3%(P<0.05)及42.4%(P<0.01)。
讨 论
表1及表2结果显示在高抗性地区,体内外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相似,但在低抗性地区,体外微量法测得的抗性率明显高于体内法。说明体外法较体内法灵敏可靠。 体外法在各点均查到抗性病例, 其抗性率及半数抑制量位于边境的西部及南部点明显高于中部点,来自境外(缅甸)感染病例的ID50又明显高于境内。 提示抗氯喹恶性疟已遍及我省主要恶性疟流行区,边境一带的抗性程度明显高于内地。 这可能主要与边境一带属疟疾高度流行区,流行季长,药物压力大有关, 另一方面与境外抗氯喹恶性疟的输入有一定关系。
对体外连续培养的抗氯喹恶性疟的研究表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在消除药物压力后,可逐渐复敏。在全省大面积内停止使用氯喹治疗恶性疟后1984、1988~1990及1992年在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南部进行了纵向监测,结果显示ID50及ID95依次下降,平均抑制量亦然。说明自然界中的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也是不稳定的, 可随药物压力的下降而相应下降。
本研究5次纵向测得的抗性率均无明显变化,8pmol以下药井形成裂殖体例数的百分率均无明显变化,平均抑率也未明显依次上升,但在高浓度井则发生了明显变化,1988~1990在64pmol井中形成裂殖体例数的构成率明显低于1981年。1992 年不仅64pmol井有明显变化,16及32pmol井的百分率亦明显变化,16及32pmol井的百分率亦明显低于1981年。高浓度井的平均抑制率也逐次上升。 说明平均抑制量及ID50、ID95的下降以此有关。提示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复敏过程首先表现为抗性程度的下降,在高抗性地区,用抗生程度指标评价抗性的变化情况较用抗性率作为评价指标更敏感可靠。
自1983年证实抗氯喹恶性疟已遍及全省恶性疟流行区后, 在恶性疟流行区逐渐停止使用氯喹。复方哌喹(防疟Ⅲ号片)被作为替代氯喹的主要药物, 广泛用于群众性预防服药和假定性治疗,1990 年我们在这一地区测定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派喹已普遍产生了抗性,且发现抗派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下降速度之所以缓慢,可能有以此一定的关系。 如能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彻底停止使用对氯喹有交叉抗性的4~氨基喹啉类药物,可望加快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复敏速度。
以上成果已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等杂志发表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