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云南抗氯喹恶性疟的地理分布及抗性程度的变迁(下)

时间:2005-05-09

浏览量:1923

纵向监测结果:1981年测定39例,198425例,1988199076例,199263例, 抗性率依次为97.4%100%96.1% 93.7%,差别均无显著性(P均>0.05) 平均抑制量分别为55.446.745.835.5mpol/井。1984年测得结果与1981年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19881990年在最高浓度64mpol/)裂殖体形成例数所占比率明显低于1981年(P0.05),其他各井均无明显差别。1992年在163264pmol/井中裂殖体形成例数的比率均明显低于1981年(P0.05);≥8pmol井均无明显差别。 1984 198819901992年测得的平均抑量分别较1981年下降15.7%P0.05)、17.3% P0.05)及36.1%P0.01)。

19811984198819901992 ID50分别为170132125110nmo1/LID95依次为1000740707576nmo1/L1984198819901992测得的ID50分别较1981年下降22.3%P0.05)、26.4%P0.05)及35.3%P0.01);ID95依次下降26.0%P0.05)、29.3%P0.05)及42.4%P0.01)。

 

   

1及表2结果显示在高抗性地区,体内外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相似,但在低抗性地区,体外微量法测得的抗性率明显高于体内法。说明体外法较体内法灵敏可靠。 体外法在各点均查到抗性病例, 其抗性率及半数抑制量位于边境的西部及南部点明显高于中部点,来自境外(缅甸)感染病例的ID50又明显高于境内。 提示抗氯喹恶性疟已遍及我省主要恶性疟流行区,边境一带的抗性程度明显高于内地。 这可能主要与边境一带属疟疾高度流行区,流行季长,药物压力大有关, 另一方面与境外抗氯喹恶性疟的输入有一定关系。

对体外连续培养的抗氯喹恶性疟的研究表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在消除药物压力后,可逐渐复敏。在全省大面积内停止使用氯喹治疗恶性疟后1984198819901992年在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南部进行了纵向监测,结果显示ID50ID95依次下降,平均抑制量亦然。说明自然界中的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也是不稳定的, 可随药物压力的下降而相应下降。

本研究5次纵向测得的抗性率均无明显变化,8pmol以下药井形成裂殖体例数的百分率均无明显变化,平均抑率也未明显依次上升,但在高浓度井则发生了明显变化,1988199064pmol井中形成裂殖体例数的构成率明显低于1981年。1992 年不仅64pmol井有明显变化,1632pmol井的百分率亦明显变化,1632pmol井的百分率亦明显低于1981年。高浓度井的平均抑制率也逐次上升。 说明平均抑制量及ID50ID95的下降以此有关。提示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复敏过程首先表现为抗性程度的下降,在高抗性地区,用抗生程度指标评价抗性的变化情况较用抗性率作为评价指标更敏感可靠。

1983年证实抗氯喹恶性疟已遍及全省恶性疟流行区后, 在恶性疟流行区逐渐停止使用氯喹。复方哌喹(防疟Ⅲ号片)被作为替代氯喹的主要药物, 广泛用于群众性预防服药和假定性治疗,1990 年我们在这一地区测定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派喹已普遍产生了抗性,且发现抗派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下降速度之所以缓慢,可能有以此一定的关系。 如能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彻底停止使用对氯喹有交叉抗性的4~氨基喹啉类药物,可望加快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复敏速度。

 

以上成果已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等杂志发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联系电话

0879-2122152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西园路6号

ADD:6 Xiyuan Road,Puer,Yunnan,P.R.China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