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5-09
浏览量:3253
获1993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者:杨恒林 车立刚 杨品芳 董 莹 陈文才 黄开国 何 慧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提要:1981─1983年应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在滇西的瑞丽、滇南的勐腊、耿马及滇中的新平县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97.4%、85.7%及52. 2%,在瑞丽、勐腊及新平同时作体内法观察,新平点未发现抗性病例, 其他二个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及96.0%。1984、1988─1990及1992 年在具有代表性的勐腊县用体外法进行纵向监测,ID50比1981年分别下降22.3%、26.4%及35.3%、ID95依次下降26.2%、29.3%及42.2%,平均抑制量下降15.7%、17.3%及36.1%,以上结果提示,抗氯喹恶性疟已遍及云南主要恶性疟流行区,边境一带的抗性高于内地县;我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是不稳定的,可随药物压力的下降而相应下降,抗性的降低主要表现在抗性程度上。
关键词:氯喹,体外微量法,体内四周法,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监测
抗氯喹恶性疟的出现与扩散,严重地阻碍着全球抗疟工作的进程,云南于1973年首次发现抗氯喹恶性疟,70年代末个别地区零星报道了抗性病例,为查清我省抗氯喹恶性疟的地理分布、抗性程度及其抗性的变化情况,在卫生部、云南卫生厅等支持资助下,我们于1981至1992年开展了该项研究。
材料与方法
监测点,我省70年代末恶性疟主要分布于北纬25°以南,东径95~ 108°区域内的32个县市,本研究西部点选在北纬24°1′,东径97°56 ′的瑞丽县, 南部点为北纬23°33′,东径99°5′的耿马县及北纬21°56′,东径101°15′的勐腊县, 中部点选在北纬23°45′,东径106°15′的富宁县作为横向监测点,在横向监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勐腊点在停用氯喹后的1984、1988~ 1990及1992年的疟疾流行高峰季节(6~10月)进行监测。
监测对象:在以上各点中,选择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无性体密度<500个/ul血, 测前2周内未用过抗疟药及其他具有抗疟作用的药物,尿氯喹测定阴性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为监测对象。
测定板: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培养基采用RPMI1640粉, 按比例配成完全培养基。体外测定按WHO推荐的Riekmann体外微量法进行。取0.1ml含虫血加入0.9ml完全培养基中,在测定板各井中依次加入50ul,培养24~48h, 测定结果以对照井为基数,算出各药井中的抑制率,在半对数纸上查出半数抑制量( ID50) 及ID95。体内法按WHO的体内标准四周法进行。
结 果
横向监测结果:在以上5个点中,除富宁点因无恶性病例未测定外,在其他4个点中对感染自8个县内的病例进行了监测,结果见表1及表2。体内外测定结果显示, 新平恶性疟对氯喹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各点,其他各点抗性率相似(P>0.05), 体内外方法测定结果相比,除新平点的体外抗性率明显高于体内(P<0.01=外, 其他各抗性率均无明显差异。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