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5-09
浏览量:3144
六、嗜血习性 于按蚊密度高峰季节,逐月采集两种主要按蚊胃血标本作血源鉴定,在11个居民点共采胃血标本1852份,其中昆明按蚊1496份;中华按蚊356份。经用对流电泳染色测定,两种按蚊人房标本的人血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牛房标本人血阳性率,见表2(略)。
七、预期平均寿命 于2—9月每月解剖一定数量雌性昆明按蚊,观察其卵巢气管枝,以确定该蚊各月经产蚊率,并通过在自然温度下饲养吸血雌蚊完成一个生殖营养周期所需时间,从而计算出各月预期平均寿命。共解剖昆明按蚊887只,一个生殖营养周期平均为3天。观察结果见表3(略)。
八、越冬观察 于低温季切(1—2月和10—12月),在观察点内进行成蚊密度、置腹起止时间、生殖营养状况、幼虫密度变化、Ⅰ龄幼虫消失与复出时间等项观察,结果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昆明按蚊有在海拔1700—
九、传疟作用
1、流行病学调查 在试验区内建立两个长年按蚊密度观察点,与此同时,逐月观察试验区各居民点的疟 疾新感染及季节消长,从而了解两种按蚊与疟 疾发病的相关程度。结果,当地3月中旬出现疟 疾病例,6月中旬急速上升,至7月达高峰,8月下降。昆明按蚊密度4月上升,6月达高峰,7月开始下降,两者消长曲线显示,昆明按蚊密度高峰后接着是疟疾流行高峰,相互关系密切。而中华按蚊密度消长与疟疾发病不成平行,相关程度不如昆明按蚊那样密切。
2、昆明按蚊对间日疟 原虫敏感性测定 昆明按蚊采自腾冲县固东乡,1987年移植回实验室人工繁殖建立的品系,对照用中华按蚊系上海品系和思茅1985年建立的品系。间日疟原虫来自思茅县南岛河的间日疟患者,每立方毫米血内含间日疟原169个,其中配子体23个,配子体率为13.61%。
实验办法:①按常规离体吸血方法操作。②用同一方法感染 一个试验组和二个对照组。③子饱子感染度计算。Ⅰ度:10条以下,Ⅱ度:11—100条,Ⅲ度:101—1000条,Ⅳ度:1000条以上。
结果:昆明按蚊子饱子阳性率为40%;对照组上海品系中华按蚊为8.9%,思茅品系中华按蚊为4.4%。试验表明,昆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很敏感,其感染率为感染度均明显高于中华按蚊,经统计学处理,对照两个组的中华按蚊x2=11.059和23.234,P<0.005,有显著差异。
3、疟原虫自然感染调查 于疟疾流行季节,捕获于人房内的所有按蚊进行涎原解剖。共解剖按蚊1146只,其中昆明按蚊986只,涎腺阳性1只,感染率0.104%,中华按蚊160只,均为阴性。
十、防制试验 昆明按蚊是以内栖性为主的蚊种,因此,以室内化学药物滞留喷洒作为防治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过敏感度测定,首选溴氰菊酯作为现场防治试验的杀虫剂。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居民点为试点,共78户,另一居民点作为DDT防治对照点,40户,同时设置一空白对照点,32户。试验点和对照点,在灭蚊喷洒前和喷洒后均同时对按蚊密度进行定时、定量观察,每月3次,与此同时,每月进行3次叮人率调查,解剖100只雌蚊卵巢,观察其经产蚊率,以此观察灭蚊喷洒前后的密度变化和媒介能量。溴氰菊酯每平方米用量15毫克,DDT每平方米用量
讨 论
地理分布调查表明,昆明按蚊是云南省北纬24°以北,海拔
经过现场试验研究,从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嗜血习性、栖息习性、季节消长及自然感染等材料证实,昆明按蚊是云南省北纬24°以北,海拔
云南传疟媒介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初期,高疟区和超高疟区的媒介研究已相当广泛而深入。因此,早在三十年代就证实微小按蚊〔A.(Cel.)minimus Theobald,1901r是这类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五十年代初期进一步证实了吉甫按蚊〔A.(cel.)jeypo-〕iensis James,1902〕是这类疟区的另一媒介。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又发现嗜人按蚊为滇东北低热河谷地区的传播媒介,而中、低疟区的传播媒介,除陆宝麟(Lub,1947)在昆明地区曾发现过中华按蚊有疟原虫自然感染(子饱子率0.07%)外,其余全省广大地区均未作过调查,本项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证实昆明按蚊就是这类疟区的重要媒介。这对于云南省疟疾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