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5-09
浏览量:3109
地理分布 对位于北纬24°以北的滇西北、滇西及滇东北等地区的10个地(州)市、24个县进行不同地形、海拔的成、幼虫按蚊相调查,结果在上述地区发现有昆明按蚊,其分布范围南到龙陵县平达,北到德软县,西至盈江县昔马,东达昭通县。其种群数量各地相差较大,其中以北纬25°—28°的地区较多。据腾冲、维西等地调查,占当地按蚊捕获总数的56.44%—68.61%,而在北纬25°以南的凤庆、平达等地,则只占8.3%—9.5%。
垂直分布 最高海拔为
生态 经调查比较,选择了滇西地区的腾冲县固东乡作为长年生态观察点。海拔1760—
一、按蚊相调查 采用抽样方法,先后在26个居民点人、畜房共捕成蚊568次,捕获按蚊17776只发现有昆明按蚊〔Anopheles(A.)kunmingensis Dong et Wang,1985〕,中华按蚊〔A.(A.)sinensis Wiedemann,1828〕,多斑按蚊〔A.(Cel.)maculatusTheobald,1901〕,其中昆明按蚊占捕获总数的68.61%,中华按蚊占31.31%,人、畜内昆明按蚊均占大多数。
对上述居民点中不同地形、海拔的18个居民点周围的主要按蚊孳生地共调查幼虫116次,捞获按蚊幼虫4731条,发现有昆明按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大型按蚊具氏亚种〔A.(A.)gigas var.baileyi Edwards,1929〕,林氏按蚊〔A.(A.)lindesayi Yamada,1918〕,其中昆明按蚊占捞获总数的62.14%,中华按蚊占34.71%,其余3种共占4.15%。
二、成蚊密度及季节消长 选择两个地形不同的居民点作为一年按蚊密度观察现场,每点选择人、畜房各2间,自
三、幼虫密度及季节消长 对主要按蚊孳生地定时、定量幼虫密度调查,每月3次,每次每种孳生地捕捞10杓为一密度计算单位。全年调查3种孳生地75次,共获昆明按蚊幼虫3037条,月平均密度40.5条,获中华按蚊幼虫1677条,月平均密度22.37条,两种幼虫季节消长见图1(略)。
四、栖息习性 定时定点调查和抽样调查方法相结合,共作栖性调查588次,其中室内调查580次,人工小时捕获昆明按蚊83.47只,中华按蚊16.01只,野栖调查8次,在众多的野枉场所中,昆明按蚊仅发现于草丛和石缝,人工小时密度分别为1.83只和0.51只;中华按蚊人工小时密度,草丛0.83只和0.51只;中华按蚊人工小时密度,草丛0.83只,石缝0.61只。两类栖息场所比较野栖的昆明扫蚊占室内栖息的0.48%—1.20%;中华按蚊占0.66%—1.03%。
栖息于室内的按蚊,各类停息地点的蚊种及数量均有差异。昆明按蚊以四壁为其主要停息地点,占捕获总数的78.38%,其次为蚊帐内,占13.37%,悬挂物和顶棚分别为5.10%和3.37%。中华按蚊仍以四壁为主要停息地点,占84.61%,悬挂物占13.38%,蚊帐内未发现。
五、幼虫孳生习性 先后对5个县、22个点的各种按蚊孳生地进行17次调查,结果昆明按蚊仅发现于稻田、水塘、水沟,其中以稻田密度最高,占捞获总数的98.33%,其次是水沟,占59.08%。
孳生于稻田的昆明按蚊,稻田所在的地形与孳生幼虫的数量有关,位于坝边山麓地带的稻田,其幼虫密度明显高于位于坝中心地带的稻田,据对三个不同地形的调查,坝边稻田内昆明按蚊的密度为14.60—60.01条,而坝中心稻田内密度仅3.71条。这表明昆明按蚊幼虫更喜欢清凉,日照短的孳生地,与现已知的嗜人按蚊〔A.(A.)anthr-opophgus Xu et Feng,1975〕幼虫孳生习性相似。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