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5-09
浏览量:3157
获思茅行署1986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
获奖者:汪文仁 李华宪 胡惠仙 王 翔 李光亮 黄国珍 李崇珍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思茅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次要媒介,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蛋形症人类4种疟疾混合流行的超高度疟疾流行区,通过综合性防治措施, 于六十年代初,消除了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的地方性流行,唯间日疟流行未能控制。影响间日疟防治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对间日疟的地理株及其生物学特性等没有完全了解,是阻碍间日疟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
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对思茅北热带气候的竹林乡的间日疟人工感染25名志愿者,亚热带气候的思茅城郊的间日疟人工感染5名志愿者,结果:自接种子孢子到血内首次查到疟原虫但体温低于
临床复发:临床初发后按国际标准给予氯喹
临床症状的严重性:众所周知疟疾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疟原虫致病力固有的生物特性,我们的实验结果,首次发作时体温
药物治疗效果: 服氯喹治疗后的退热时间,亚热带病例29.9±3.2h,北热带病例42. 7±12.4h。原虫转阴时间,亚热带、北热带病例分别为44.7±13.1h及46.2±13.2h。初发时给伯喹14d疗法根治,观察一年无一例复发,单用氯喹的全部复发2~5次,证明思茅株间日疟对伯喹效应良好,与越南株、朝鲜株无异,较溪桑株为佳。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