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10
浏览量:3305
我所2013年度申报的云南省基本消除疟疾策略与技术措施已获得云南省科技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公示中),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国卫办科教函〔2013〕416号文件的通知精神,经省卫生厅科教处批准,该项成果拟将推荐申报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现按照成果奖励申报程序,进行为期7天(2013年12月10日-16日)的公示,公示期间如对该项成果申报有任何疑问均可以书面形式向所科教科(505室)反映。
联系人:杜龙飞
联系电话:0879-2141379
电子邮箱:dlf01@yipd.org
公示内容如下:
成果名称:云南省基本消除疟疾策略与技术措施
完成单位: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主要完成人:杨恒林、周红宁、张再兴、陈国伟、杨亚明、杜尊伟、董学书、车立刚、汪文仁、李华宪
成果简介:
(一)主要技术内容
1953年以来,云南的疟疾控制始终根据国家政策,结合云南实际,不断探索不同时期的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1.首次系统揭示出云南疟疾疫情及其疟原虫分布变迁特点
1953-2012年疟疾发病率总趋势呈明显下降,其中1953年疟疾发病率最高为248.38/万,2012年发病率最低0.138 /万;在云南共发现5种疟原虫,其中滇东北和西北以间日疟流行为主,边境地区和红河流域属于间日疟/恶性疟的混合流行区,兼有三日疟散在分布,猴疟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地区。
2.首次系统揭示云南恶性疟分布及抗氯喹恶性疟变迁特点
1950s-60s云南恶性疟主要分布在北纬25º以南的65个县,1970s恶性疟暴发流行涉及50多个县,1980-1990s 恶性疟流行范围扩大到74个县,2000年以来,恶性疟控制在边境25个县,到2012年当地感染仅5个县。1972年首次在云南梁河县发现我国抗氯喹恶性疟病例,1980s早期恶性疟抗氯喹程度高(97%),1990s后下降(40%);研究发现,恶性疟对青蒿琥类仍然敏感,但对其他多种抗疟药产生不同程度抗性。首次在国际上培育出恶性疟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和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株。
3.首次系统揭示云南疟疾媒介及分布特点
6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云南主要疟疾媒介有5种,微小按蚊是云南北纬27°以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嗜人按蚊是北纬27°以北金沙江流域疟疾媒介,昆明按蚊是北纬24°以北地区疟疾媒介,中华按蚊是北纬27°以南地区疟疾媒介,大劣按蚊是北纬25°以南边境森林地区疟疾媒介;同一地区2种及以上疟疾媒介并存现象普遍。
4.首创勐海为试点的云南省灭疟和巩固灭疟措施(1957-1967)、盈江为试点的疟疾爆发流行防治措施模式(1972-1973)和云南省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控制模式(1989-2012)等疟疾控制策略。
(二)主要创新成果
1.研究周期长、规模巨大:时间跨度长达60年;内容涉及疟原虫、媒介和边境流动人口等具有云南特色的疟疾流行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云南疟疾控制策略变迁特点,如云南省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控制模式为我国甚至世界上开展边境疟疾防治提供了示范模式。
2.紧紧围绕云南疟疾防治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研究,提出了有效防控对策和出台了大量具有云南特色的疟疾控制方案,如《云南省边境地区防护暂行办法》和《云南省边境地区及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方案》。截至2012年,按照中国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全省达到了全国基本消除疟疾标准。
3.成果创新性强:1970-2010年间,获得专利1项;主要学术论著150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专著3部;阶段性省部级成果奖7项;培养研究生39名,省级疟疾防治骨干120余名,州市、县级3000余名。
(三)应用推广及其经济效益情况
1.疟疾发病率从控制初期1953年的248.38/万下降到2012年的0.14/万;2007年以来全省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国家基本消除疟疾标准;2009年之后未出现疟疾暴发流行。
2.60年来至少减少病人经济损失16.73亿,减少死亡病人经济损失10.44亿;仅2002年以来共争取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经费3.77亿。
候选人对项目贡献情况:
第1候选杨恒林贡献情况:人针对全球疟疾防治技术难题,开展研究的获奖成果《中国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变迁》、《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为疟疾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参加了多数国产抗疟药的临床研究,为我国研发的抗疟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提供有效恶性疟治疗方案和促进抗疟药研发等做出贡献;2002年以来主持制定云南疟疾防治策略与主要技术措施,在确保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1998年中标WHO/TDR的、《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有提高疗效和延缓抗性功效。WHO2004年提出用ACT(青蒿素类药复方或者联合用药)替代青蒿素类药单方的技术措施。
第2候选杨周红宁献情况:对云南省疟疾传播媒介地理分布、生态学习性及其与疟疾关系进行了大量调查,证实了大劣按蚊在云南边境森林与次森林地区的传疟作用。期间针对疟疾媒介生态学习性引进了诱蚊灯采集蚊虫方法和应用ELISA技术检测疟原虫环子孢子感染情况。为云南省基层培训了大量媒介防制人才和培养8名硕士研究生等。
第3候选张再兴贡献情况:对云南恶性疟原虫抗药性、边境疟疾流行病学及其疟疾控制措施与对策开展了大量研究。通过研究基本揭示出云南恶性疟原虫基因多态性特征。
第4候选陈国伟贡献情况:对云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对昭通市嗜人按蚊防制对策展开了大量探讨。2005年以来在云南边境地区开展了疟疾联防联控试点研究,总结出了联防联控合作模式。
第5候选杨亚明贡献情况:对云南恶性疟原虫抗药物基因进行了研究,并重点组织开展了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活动。
第6候选杜尊伟贡献情况:对云南疟疾媒介对杀虫剂抗性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证实了这些媒介对溴氰菊酯类杀虫剂仍然敏感;同时对媒介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第7候选董学书贡献情况:对云南省疟疾媒介地理分布、生态学习性及其与疟疾流行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昆明按蚊和多斑按蚊在云南疟疾流行中的作用;编写出版了云南蚊虫志专著。
第8候选车立刚贡献情况:对我国新型疟疾药物(青蒿琥酯类和磷酸咯萘啶等)进行了大量现场验证,并对云南疟原虫抗药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我国疟疾药物对策制定做出了贡献。
第9候选汪文仁贡献情况:对云南疟疾流行病学开展了大量调查,并针对云南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点,提出了有益的防治对策,指导疟疾高发地区开展疟疾爆发处置和为制定云南疟疾联防联控方案开展了大量工作等。
第10候选李华宪贡献情况:对云南省疟疾高发地区进行了防治措施指导,特别是对于昭通地区疟疾控制做出了大量工作,指导各疟区开展疫情调查及其处置工作。
候选单位主要贡献:
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全省实施《云南省疟疾防治技术方案》,用防治效果跟踪评价防控策略与技术措施;对全省疟疾疫情及疟区特点、恶性疟流行及其变化特点、抗氯喹恶性疟变迁特征、疟疾媒介特征和边境流动人口与疟疾流行关系;根据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征制定不同时期的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首次揭示恶性疟分布及其抗氯喹恶性疟变迁特点;首次建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和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株等。获得专利1项;主要学术论著150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专著3部;阶段性省部级成果奖7项;制定了3个云南省疟疾防治方案;培养39名研究生,省内外的省级疟疾防治骨干320余名,州市、县级疟疾防治骨干3000余名。为云南基本消除疟疾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2013年12月10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