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基孔肯雅热

时间:2014-12-02

浏览量:2625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白蚊伊蚊、非洲伊蚊、三带喙库蚊传播。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携带病毒的灵长类动物,急性期病人在毒血症期间可感染吸血的蚊子。人对CHIKV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CHIKV 通常有2 个不同的自然疫源地,在非洲以森林型为主,病毒以灵长目动物-蚊子-灵长目动物方式传播;在亚洲以城市型为主,病毒主要以蚊子-人-蚊子方式传播。患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剧烈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体征。


    1952 年,基孔肯雅热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亚南部暴发。20 世纪60 年代,病毒从非洲传播到东南亚地区,1965 年在印度马德拉斯暴发。2005-2006 年印度洋岛屿法属留尼旺岛发生暴发流行,随后疫区扩展到香港、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区,欧洲、美洲、澳洲也相继报道了输入性病例。1986-2001 年期间,陆续从云南省和海南省的蝙蝠、蚊虫体内分离到CHIKV,1987 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发现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并从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到CHIKV,云南省流行病研究所证实云南存在本病的自然疫源地但未有本土疫情报道。

    1983-2007 年,相继从发热患者、健康人及动物(蝙蝠等)血清中检测到CHIK 抗体。2008 年起,广东和浙江省开始陆续出现散在的CHIK 输入性病例。2010 年10 月广东省东莞市万江街道新村社区暴发疫情,共发现病例253 例,其中确诊病例65 例,疑似病例188 例,罹患率为2.3%;病例呈明显家庭聚集性。调查得知该次疫情的毒株为中/ 东/ 南非流行株,与泰国2008、2009 年同基因型毒株同源性达99%。伊蚊幼虫体内也可以检出病毒, 表明基孔肯雅热病毒可以通过雌蚊垂直传播, 是疫情短时间大规模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未能找到输入源头,但综合考虑可以认为该次疫情是国内首起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土CHIK 聚集性社区暴发。

    随着旅游业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输入性病例增多可能进一步增加CHIK 暴发或流行的风险。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