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时间:2008-01-08

浏览量:2277

  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明确办刊方向,于2007年12月24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和《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华预防医学会高俊璞秘书长、期刊管理部刘玮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学术出版部胡永洁主任,中国CDC所属的4本期刊的编辑部主任及有关人员,以及两本杂志编委会及编辑部全体成员等共63人。

  会议由周晓农副主编主持,就如何提高期刊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兼杂志主编汤林华研究员对长期支持两本杂志的与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简要介绍两本杂志的历史及现状后,提出了目前期刊发展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表示今后要加强编辑部队伍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综合实力。高俊璞秘书长肯定了两本杂志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建设精品期刊的标准和要求,并对两本杂志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胡永洁主任肯定了主办单位、编委及专家对两本杂志的支持和帮助,并就如何发展成为一流期刊进行了探讨。

  会议听取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和《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两编辑部主任分别代表编辑部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了中国CDC流研所卢金星副所长关于期刊工作经验交流的报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编辑部李小芳主任就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新角色、《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编辑部马爱云主任就提升《BES》影响因素的潜在因素分析及《疾病监测》编辑部杨小平主任就期刊网络化建设所作的报告。

  随后,与会代表各抒己见,就如何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目前杂志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办的《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要继续坚持严谨办刊的原则,继续保持其在国内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并争取最终成为SCI源期刊。主要的措施是积极吸纳本领域有影响力的国际编委;建立激励机制——开设绿色通道,吸引优秀稿件;缩短刊出周期,增加期刊的时效性;主动向国内本领域高水平的专家组稿(包括述评、综述和学术争鸣等),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调整论著和实验研究栏目,提高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增设书评、讲座等新栏目,增强期刊的活力;进一步完善期刊网,更好地为读者和作者服务。

  由中华医学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办的《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则要充分利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品牌优势,加大转轨力度,增加英文文章的版面,适当的时候聘请外籍编辑,最终目标办成国际性的杂志。编辑部将制定详细的组稿计划,把国外前沿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的读者,把国内寄生虫学领域的研究概况介绍给国外的读者;要充分利用本所亚洲疟疾培训网络、亚洲血吸虫病网络、长期合作的外籍单位以及编委的海外关系等有利条件组织国际稿件;要紧密依靠专家和编委办刊,籍2008年编委会换届的机会增加外籍编委,扩大编委会。此外,编委们就如何参照期刊评价的指标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如何活跃期刊栏目以提升杂志的形象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兼副主编周晓农研究员对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他在分析了两本杂志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指出了杂志今后的工作重点:要增设栏目以吸引读者,主动组稿以增加稿源,缩短发稿周期以增加信息量,完善编辑工作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有所创新以凸显杂志的特色。为了支持两本杂志的发展,挂靠单位将尽快为编辑部配备编辑人员,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编辑部的工作条件,希望编委及编辑部成员共同努力,加强与读者和作者的沟通与交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办刊水平。
 
  本次会议进一步沟通了信息、明确了两本杂志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开创杂志工作的新局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转贴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网站http://www.ipd.org.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