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宁洱县6.03地震灾区疟疾、乙脑防治通讯

时间:2007-07-10

浏览量:2250

  6月3日临晨,宁洱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市、县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做好灾后防疫工作,力争大灾之后无大疫。省级医疗组的专机及时抵达普洱市,云南省寄防所杨恒林副所长、办公室主任董莹、疟疾防治科陈国伟副主任医师、中心试验室李丽主管医师等专家与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疾控组人员一起到了宁洱灾区,大家一起来到宁洱茶源广场抗灾指挥部报到。成立了以省卫生厅疾控处吴智深同志为组长,成员:省寄防所陈国伟、李丽与和省疾控中心3名同志的6人省疾控组。当天就加入宁洱县的灾后防病工作。

  省疾控组会同市、县联合防疫工作组深入到了同心乡和宁洱镇的地震灾区,面对大量的民房和学校房屋倒塌,停水、停电灾情十分严重。联合防疫组一边了解灾情、一边安排落实虫媒病以及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对倒塌房屋进行杀虫剂喷洒杀虫、临时水源进行消毒和监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同时积极收集流行病学资料。

  6月6日省卫生厅徐副厅长传达了温家宝总理视察宁洱地震灾区重要指示和陈觉民厅长对下一步救灾防病工作的具体要求。徐副厅长强调:目前卫生工作重点将由最初的伤员救治过渡到灾后传染病防控工作,各级卫生机构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普洱市卫生局杨局长主持召开的灾后防病专题会议,讨论了今后防病工作的重点:即重点加强痢疾、甲肝、流感、麻疹、疟疾、乙脑等6种传染病的防治。通过分工,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灾后疟疾、乙脑的防治预案以及组织实施。

  徐副厅长传达温总理指示

  任务明确后,省寄防所工作组成员进入了紧张的投入。疟疾是当地的传染病,受灾后数万人搬出户外居住,将会增加人蚊接触的机会,同时大量的民工涌入灾区,势必造成疟疾传染源的不断输入。为了制定灾后疟疾防治方案,省寄防所疟疾防治科的专业人员查阅了宁洱县的历史疟疾防治资料,在宁洱县疾控中心寄防科的配合下,写出了宁洱县地震灾区疟疾流行态势和防治措施。通过对2006年当地的疟疾发病和媒介按蚊监测情况分析,认为宁洱县是历史高疟区,虽然2006年没有发现当地新感染病例,但依然存在疟疾传播媒介微小按蚊,一旦大量的疟疾传染源输入,疟疾回升的危险仍然存在。

  普洱市卫生局召开灾后防病专题会议

  对于乙脑的防控问题,目前正置乙脑的流行季节。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与当地CDC制定了普洱地震灾区疟疾防治方案和宁洱地震灾区乙脑监测方案。6月9日省寄防所杨副所长带领虫媒病科的王丕玉和顾云安两位主管医师来到了宁洱县疾控中心,与该所陈国伟和李丽两同志会合,共同审核了两种蚊传疾病的方案和明确了各分管科室的工作任务。要求分管科室必须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媒介控制措施、人群防护宣传措施、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措施及其突发疫情处理等工作。

  此外,根据灾后防病的特殊情况,规定了1个月内若同一行政村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或发现输入性继发病例时视为突发疫情。启动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议案。

  6月9日晚,省寄防所工作人员在宁洱县疾控中心寄防科周德昌科长等人的配合下,按普洱地震灾区疟疾防治方案的要求在同心乡那柯里社、宁洱镇龙潭边社和茶源广场开展诱蚊灯通宵诱蚊监测疟疾和乙脑媒介。次日将宁洱县2007年1~5月疟疾监测与6月9日诱蚊灯监测情况报告提交给省、市、县联合防疫工作组。

  3个监测点的结果分析显示;同心监测点捕获蚊数40只,茶源广场22只,宁洱镇龙潭边社17只,但没有发现微小按蚊,而是次要媒介中华按蚊。3个点都发现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但密度不高。说明灾后采取大量杀虫剂灭蚊的效果较好。

  目前普洱地震灾区疟疾防治方案正在由普洱市卫生局下发,由普洱市疾控中心组织实施、省寄防所疟疾防治科负责督导检查,每半月一次的诱蚊灯监测和乙脑试验室检测已经落实省寄防所虫媒病防治科实施,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从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争取到的1000人份疟疾治疗药已经到位提供急用。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储备的85箱杀虫剂已经下发到各灾区县。省寄防所疟疾防治科将经常与宁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持联系,密切注视灾区的疟疾和乙脑的防治。

                             (省寄防所普洱地震灾区防病工作组  陈国伟 供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