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传染病的控制、消除、消灭及重新出现:让信息更准确

时间:2006-03-06

浏览量:2252

    在天花证实被根除的这25年间,卫生工作者在关于如何更好地使用现有的技术来减少传染病发病率及患病率方面存在着一些争论。公共卫生工作者通常认为中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最终的目标,而且定义或者重新定义关于疾病减少的标准公共卫生概念。1998年,Dowdle提议:在局部地区把控制定义为传染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的减少;把消除定义为在局限的区域内疾病的发病率为零、或者是没有发生感染;把根除定义为全球范围内某传染病的感染将永远减少为零。

   上述提议中关于根除的定义强调一旦在全球范围内证实传播途径被中断,那么常规的干预措施就不再需要,而关于控制及消除的定义中却强调需要持续地采取干预措施来防止传染病重新出现及传播途径重新建立。正是在实现控制及消除的目标后仍需要持续地采取干预措施这一点引发了公共卫生工作者、卫生政策制订者以及政治家的争议,因为他们都需要为疾病控制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有时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导致了财政经费的减少,导致了忽视而没有采取干预措施、甚至随着财政经费的减少而完全中断了干预措施,其结果是目标疾病重新出现。

   Song Liang 等在近期WHO通报中(139-144页)描述了中国四川省8个县的血吸虫病情况,他指出,其中的7个县往往在实现血吸虫病控制目标后的第8年后血吸虫病开始重新出现,而第8个县在实现传播途径中断的第8年后血吸虫病也开始重新出现。通过软体动物控制、化学治疗、健康教育及提供清洁饮水等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及中断其传播途径的目标。在控制目标实现之后,通过监测来发现血吸虫病是否存在于人体、蜗牛及家畜中,以此巩固控制活动的成果,在大部分的县血吸虫病监测一直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但是大多数的干预措施,诸如控制蜗牛载体感染及人类宿主感染却没有继续。

   作者强调了人体及家畜中的流动性在血吸虫病从该病尚未得到控制的邻近县重新传入的作用,以及中断控制活动对于随后本县血吸虫病重新出现的因果关系。文章的作者指出经费减少、缺乏警惕以及忽视是控制措施中断的原因,同时认为监测不力也是导致延迟发现人体血吸虫感染的原因。

   在全球旅行及运输快速化的今天,传染病的重新出现不会仅仅局限于当地:人、昆虫、家畜及食品产品携带了传染因子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大陆传到另一个大陆。携带传染因子的人通常是没有症状或者处于潜伏期,而载体、家畜及食品携带的传染因子则会是无声无息传播的。

   2003年8月及2005年7月脊髓灰质炎从尼日利亚向全球的传播提供了另一个关于传染性疾病重新传播的例子,在该例子当中忽略脊髓灰质炎控制措施的区域不仅仅是某个局部地区而是全世界。野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尼日利亚北部的流行株在遗传上存在关联,该野生株重新进入了非洲、中东及亚洲曾消除脊髓灰质炎的若干国家。在许多国家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后,政府忽视了常规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程序,由于缺乏国家及国际资源,上门给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运动被停止。当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株重新传入时,就失去了保护屏障,因此脊髓灰质炎在18个曾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国家重新暴发。但在中国的四川省,在国家实现脊髓灰质炎控制目标后针对脊髓灰质炎的监测仍然存在,正是通过监测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的重新暴发,并且根据监测结果指导疫苗接种。

   1980年,在证实天花获得根除后,常规的天花疫苗接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再继续。天花根除顾问团指出,全球只有两个实验室里保存有天花病毒,天花病毒泄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该顾问团仍建议针对天花的监测应该继续、并且国际应该贮存一定量的天花疫苗。但是25年后WHO仍然接到关于疑似天花的病例报告,并且每个报告都是经过了专业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由WHO参比实验室证实。

   从全球天花根除、中国四川省血吸虫病例子以及全球脊髓灰质炎根除运动所获取的经验教训是明确的。微生物是动态变化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局部、全国范围以及全球范围造成传播,而且当它们发现可疑人群的时候,它们就可以重新暴发、重新成为公共卫生问题。除非传播被中断、全球范围内已经根除该微生物,监测及持续地采取控制措施对于保持传染病控制成果而言是必要的。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的任务是确定该信息是明确的,那就是:在实现了控制、消除及根除目标之后,控制某传染病的承诺及政府重视应该继续、财政资源也应该持续地供应。

摘译自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4/2/editorial10206html/en/print.htm

转贴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www.chinacdc.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