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云南疟疾流行概况

时间:2005-05-09

浏览量:2881

云 南 省 卫 生 厅        芑   综述

云南省卫生防疫站      郑祖佑   审校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章祖庆

全文发表于《云南医药》1988年第五期266-271页

 

   

 

历史上云南是有名的瘴气之区。有关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诸葛亮南征孟获入滇时。此后的历代,用兵兴土木感染瘴气而失败,乃至毁村灭寨,灭户绝后记录,比比皆是。所述地域,因时而异,几乎襄括云南全省。描述详尽的有本世纪初的思茅,三十年代云县的大流行,死亡均逾万,骇人听闻。

瘴气,与英语疟疾─malaria(原为意大利语)的古义坏空气同一概念,在科学不发达时,都把它和空气联系在一起。它究竟为何物?19361940年,著名寄生虫病学家姚永政等人,在宁洱(今普洱)、思茅、景洪、勐海、芒市作过病源学考证,确认它主要系指疟疾,特别是恶性疟。

疟疾能在云南广泛流行,造成严重危害,与该地特殊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云南的纬度跨幅(北纬21°929°15)高低悬殊(海拔674076.4)均较大,气候有水平分布和立体分布交织特点。水平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规律,往往被立体气温打破。山顶白雪山腰花,河谷四季炎若夏的一山四季奇观,在峡谷尤不乏见。冷中有热,热中有冷,八个纬度间的温差,竟相当于海南岛到长春,寒、温、热三带气候在境内共存。

这样的地理气候,为疟原虫和媒介按蚊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 也为疟疾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云南成为全疟区的省,人类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俱存在;国内公认的7种传疟按蚊,除分布在国境最北端的麦赛按蚊外,其余的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日月潭按蚊、溪流按蚊,6种按蚊均有。此外,还发现了新的传疟蚊种昆明按蚊。疟原虫和媒介按蚊的分布,与水平气候、立体气候分布的交织一致性,疟区情况就十分复杂。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界线长达4061公里 境外沿边境线村庄均为疟疾高度流行区,更加重了疟疾传播的复杂性。

 

疟原虫

 

各种疟原虫情况大致如下:

一、间日疟  分布遍及全省,128个县市都有过流行记录。其中52 个县市为单纯间日疟流行区,76个县市伴有其他种疟疾。

云南间日疟种型,无论滇南热带的西双版纳、思茅,还是滇西北温带的迪庆,均属同一种类型。其潜伏期长短兼有,对伯喹极为敏感,生物学特性与温带型间日疟相符,有别于以溪桑株为代表的热带型。但临床特征有差别,滇南的初发病例为 每日型,复发病例为隔日型;滇西北的初发、复发病例都是隔日型。

二、恶性疟  云南疟疾危害严重,均是恶生疟所造成。分布呈片状和点状两种形式。在北纬25°以南,元江及其上游以西到国境,元江东岸附近,以及沿国境线延伸的广大地区,是恶性疟主要流行区,20万平方公里连绵成一片。其他一些河谷热区, 散在许多范围较小的流行区。有恶性疟病例报告的县市共75个。

云南恶性疟原虫,从对药物敏感性的生物学特性看,属抗氯喹株。其抗性程度大体分为三个地带:沿国境西起盈江,南到勐腊一线为高抗性区,滇中为低抗性区, 二者之间的为中抗性区。

三、三日疟  散在性分布,有病例报告县市44个,除邱北县外,均在恶性疟区域内。

四、卵形疟  1941年姚永政报道在昆明昆华医院发现首例中国病例。迄今,云南仅9个县报告过病例,地区局限,分布散在,均在恶性疟区内。查见病例最多是思茅县,1953 年发现25例。1971年后未见病例报告。国内卵形疟仅见于云南和海南岛。

 

媒介按蚊

 

几种媒介按蚊。因栖性、食性、寿命、种群数量、分布、以及对疟原虫敏感性的不同,分别形成各地的主次媒介或潜在媒介。

一、微小按蚊  为云南传疟主要媒介,对疟原虫敏感性居各媒蚊之首。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400米地带。此地带内,主家栖,为室内优势蚊种,全年都有活动。已发现该蚊的109个县市中,在63个县市传疟作用明显。这些县市多在北纬25°以南,是恶性疟主要区域,也是4种疟原虫混合主要地区。云南的微小按蚊, 属我国岛屿型和大陆型中的后者。1935 年至1977年在15个县42个点解剖83237只,腺阳性率为5%0.01%

二、嗜人按蚊  为滇东北昭通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对疟原虫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区内,该蚊是人房内主要蚊种,吸人血率高,腺阳性率约为0.28%。在该地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也存在恶性疟和三日疟。嗜人按蚊在滇南也有散在分布,但数量少,无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三、昆明按蚊  是新发现的中华按蚊种团内的一个蚊种,证实是滇西北维西县的主传疟媒介。主栖人房,腺阳性率约为0.41%。蚊密高峰在7月份,与发病季节相一致。该地仅见间日疟报告。此蚊在昆明、楚雄、昭通、保山、丽江、腾冲、德宏等地州市的16 个县也有分布,已确认在腾冲具有传疟作用。这些地方的一些中低疟区,过去未明确何种按蚊为媒介,是否即为昆明按蚊。尚待证实。

四、中华按蚊  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仅于海拔4000以上地区未发现过。其传疟作用比较局限,证实腺阳性地区只有昆明、昭通及滇南的金平、元阳、澜沧等地, 平均腺阳性率为0.02%。因其对疟原虫敏感性低,且偏吸牛血,在查见阳性地区的蚊密消长与发病季节不尽一致,故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太明显。

五、日月潭按蚊  主要分布于滇西、滇南的河谷地带。与海南岛相反,该蚊在云南家栖多于野栖。耿马1953年解剖2294只,自然感染率0.09%。思茅、芒市也有腺阳性发现。此蚊为人畜血兼吸蚊种,是部分地区的次要媒介。

六、溪流按蚊  分布广但数量少,感染蚊仅于1956年在孟连发现一只,传疟意义不大。

七、大劣按蚊  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红河、文山、玉溪等地州市的23个县查见。除勐腊局部地区外,一般密度不高。在云南的传疟作用尚未证实。从海南岛的微小按蚊控制后,该蚊上升为主要媒介,并为云南国境线外的媒介等情况看,其作用不可忽视。

除上述蚊种外,有人认为八代按蚊在维西也具传疟作用,但尚未证实。

 

疟区划分

 

云南三次划分过疟区。第一次于1953年和1954年间,按脾肿指数划分。脾肿率在10% 以下为低疟区,10%25%为中度疟区,25%以上为高度、超高度疟区。低疟区在保山经下关、昆明到曲靖一线附近及以北地区。高疟区在盈江经梁河、昌宁、云县、普洱、河口到麻栗坡一线及以南。中度疟区介于两者之间。第二次划分于1962年至1964年,根据发病率、原虫率和脾肿率,及这些指标在儿童与成人中的构成比,确定出高疟区45个县。第三次于1983 年至1984年,按纬度、海拔、气温、媒介、恶性疟分布及各年度几何平均发病率等指标, 划出原始高、中疟区各38个县市,低疟区48个县市(昆明市的四个区作为一个单位列入)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行动处提出的,疟区根据原虫和媒介种类, 以及它们对药物敏感性,传播季节长短,历史地和当前地流行状况进行划分要求,第三次划分接近全球统一做法。这次划出的高疟区,走向与第一次划出的高度、超高度疟区相近。除保山、腾冲、泸水3 县市在北纬25°至26°之间外,其余的均在25°以南的恶性疟主要分布区内。中度疟区的恶性疟在总病例数中比例低于20%,轻疟区无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实际上存在高疟区县市内有中低疟区,中低疟区亦可有点状的高疟区。

 

流行态势

 

1953年至1986年,云南疟疾发病总的呈下降趋势。病例数和发病率分别从410274例和2441.87/10万,降为15802例和45.73/10万,年均下降速度分别为9.40%11.36%。发病率曲线为波浪起伏下降。

33年中六十年代初有一次波动,七十年代初有一次明显回升。根据理论发病率计算,1953年至1966年,1973年至1986年的发病率呈两条下降线,1967年至1973年呈一条上升线。按实际发病率计算,两条下降线的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3.4%17.65%,一条上升线的平均上升速度为40.81%。下降速度逐渐变慢,下降过程中可以出现猛烈回升, 当发病率高于250/10万时,下降坡度较陡;低于50/10万时,下降趋于平缓。发病率在100/10万以下时, 下降十分缓慢,甚至有较大幅度上升。

发病率的下降与上升,和33年的抗疟工作质量好坏呈正相关关系。凡发病率下降时期,即为抗疟工作较好时期;相反,发病率的上升是抗疟措施削弱或中断的结果。人为地干预能打破疟疾流行的某些自然规律。建国后的多数年代,防治工作开展较好, 是发病总的呈下降趋势的首要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人群对疟疾免疫力的增强,健康防护和医疗服务网的普及,是促使发病下降的又一因素。

社会开发使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破坏了媒介按蚊自然水草荜孽生地,配合了灭蚊,为阻断传播创造了条件,是发病下降的辅助因素。

这三个因素将继续发展。因此,云南的疟疾发病将保持下降的总趋势。

三个因素作用的又一成果,是疟原虫种类逐渐减少,恶性疟区域明显缩小且构成比降低,无疟县增多。卵形疟已15年未见报告;三日疟几乎绝迹,1985年在澜沧,1986年在腾冲, 仅各有1例报告。恶性疟县市数目减少到近年的3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1981年至19855年中,恶性疟占原虫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23.32%20.68%16.05%7.67%6.0%1986年无疟疾报告县市达18个。

但是,由于人群免疫力随流行程度的减轻而降低,抗氯喹恶性疟范围有扩大可能,微小按蚊对杀虫剂产生驱避行为,某些次要或潜在媒介可能转换为主要媒介,边境线长,流动人口多,传染源管理困难,近年部分中、高疟区疫情时有剧烈回升等因素,要在巩固成果,控制回升中求发病继续下降将要付出更艰巨的努力。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病下降速度会更加缓慢。一旦后勤供给受扰,防治策略失当,势必出现全面波动和局部较大回升。这在今后防治中必须十分地加以注意。

图表及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联系电话

0879-2122152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西园路6号

ADD:6 Xiyuan Road,Puer,Yunnan,P.R.China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